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 正文

教室第一排的韦东奕与黑板前的王虹:一场百年猜想的数学对话

夏日的阳光透过智华楼的窗棂,在墨绿色的黑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34岁的王虹教授手握粉笔,一行行复杂的数学公式从她指尖流淌而出。台下第一排,那个熟悉的身影——韦东奕研究员正伏案疾书,眼镜后的目光紧紧追随着每一个符号的跃动。连续三天,这位以“韦神”之名走红网络的学者准时出现在同一位置,只为聆听一场关于百年数学难题的破解之道。

教室第一排的韦东奕与黑板前的王虹:一场百年猜想的数学对话  第1张

王虹的名字在数学界如惊雷般炸响,源于2025年初春那篇127页的论文。她与合作者一举攻克了困扰学界百年的三维挂谷猜想,这项被《数学年刊》审稿人称为“调和分析与几何测度论领域里程碑”的突破,让全球数学界记住了这位来自中国广西桂林平乐县的女性学者。远在千里之外的平乐县村民听闻消息后,在村头老榕树下笑谈:“阿虹从小就聪明,小时候帮家里算账,计算器都追不上她的心算哩!”讲座现场挤满了求知若渴的听众。过道里站着金发碧眼的留学生,教室后排甚至有人盘腿坐地,只为捕捉王虹的每一句推导。当讲解进入“振荡积分估计”的核心环节,韦东奕突然摘下眼镜,身体微微前倾,在笔记本上划出重重的标记线。课间休息时,人群如潮水般涌向讲台,韦东奕安静地站在外围,待讨论声稍歇才上前,指着黑板上某处公式低声询问。那一刻,两位数学家的对话里没有流量与热搜,只有傅里叶分析与几何测度论的专业术语在空气中碰撞。“他问的问题直接点出了我论文中的薄弱环节。”王虹事后坦言。而韦东奕对王虹开创的“解耦技术”更为叹服,称之为“对传统估计路径的颠覆”。

教室第一排的韦东奕与黑板前的王虹:一场百年猜想的数学对话  第2张

耐人寻味的是公众对两位学者的认知温差。韦东奕因“矿泉水瓶配馒头”的形象在短视频平台三天狂揽1900万粉丝,食堂用餐被围观拍照已成常态;而王虹的挂谷猜想证明虽被学界视为“本世纪分析学最重大突破”,其百度搜索指数却不及韦东奕的十分之一。纽约大学那场引发过道堵塞的讲座照片在社交媒体流传时,网友制作的“听课听到懵”表情包,竟比猜想本身更获传播。

教室第一排的韦东奕与黑板前的王虹:一场百年猜想的数学对话  第3张

这背后藏着学术传播的隐痛。当王虹被问及为何选择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终身教职时,她以学术交流的需要轻描淡写带过。但熟悉学界生态的田刚院士们明白,国内过度娱乐化的学术环境,让专注治学变得奢侈。韦东奕早已关闭社交账号评论功能,北大校方在官网悄然挂出《关于保障学者宁静治学的倡议书》——这些细节无声诉说着学者们在流量时代的困境。黑板前,王虹写下最后一个引理证明。掌声如雷动中,有学生捧着百合花挤上前来。她接过花束时,目光扫过第一排那个正在收拾帆布背包的身影。韦东奕将笔记本塞进磨旧的背包,向讲台微微颔首致意,转身消失在涌动的人潮里。两个选择迥异的人生在此刻交相辉映:一个以国际视野攀登理论高峰,一个在故土坚守基础研究。而数学的星空永远记得这个六月——在百年猜想被破解的光芒中,在粉笔灰纷飞的教室里,中国学者用纯粹的热爱写下了最动人的注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