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 正文

伊朗防长停火48小时急赴青岛,中东棋局迎来中国时刻

硝烟尚未散尽,伊朗国防部长纳西尔扎德的专机已降落在青岛流亭机场。距离伊以停火协议生效不足48小时,这位身着深色西装的防长风尘仆仆踏上了中国土地,成为上海合作组织防长会议上最受瞩目的身影。

伊朗防长停火48小时急赴青岛,中东棋局迎来中国时刻  第1张

纳西尔扎德此行绝非例行外交。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与中国国防部长董军会面时,他开门见山:“感谢中方对伊朗正当立场的理解和支持”,并急切呼吁中国“继续主持公道,维护停火局面”。寥寥数语背后,是伊朗在战火中暴露的致命短板——以色列F-35战机如入无人之境,其防空系统拦截率不足40%;海军主力舰艇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老旧装备;指挥层遭“斩首”重创后,军队重建迫在眉睫。

伊朗防长停火48小时急赴青岛,中东棋局迎来中国时刻  第2张

当日下午,青岛港迎来特殊参观者。纳西尔扎德与其他九国防长登上052D型导弹驱逐舰,在346A相控阵雷达前驻足良久。这款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恰是伊朗应对F-35突袭的急需装备。更耐人寻味的是,伊朗国防部内部消息人士透露,代表团此行正在秘密考察歼-10CE战机——这款在印巴冲突中创下6:0战损比的四代半战机,恰能弥补伊朗空军F-14等古董机型的代际差距。

伊朗防长停火48小时急赴青岛,中东棋局迎来中国时刻  第3张

伊朗网友的焦灼呼声或许揭示了德黑兰的盘算:“别把100亿美元浪费在12架F-35上,买200架歼-10C和配套设备,再加100架枭龙战机,才能形成真正威慑”。这种民间焦虑直指伊朗的战略困境:国土面积需要至少200架现代化战机和40套红旗-9防空系统构建完整防御网,而现实是连移动海上防空能力都近乎空白。选择上合平台突围堪称伊朗的绝地反击。十国防长首次全员到会的盛况,为中俄等国提供了打破西方话语垄断的契机。当美国三大航母编队仍在地中海游弋之际,伊朗防长通过参观中国军舰、赠送武装部队徽章等动作,向对手传递明确信号:波斯湾的棋局上,并非只有华盛顿的单边筹码。而中方在会议期间同步会晤巴基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多国防长的安排,更让德黑兰获得多重外交背书。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展现的战略定力值得玩味。尽管与伊朗签有4000亿美元合作协议,但78%集中在石化、基建等民生领域;面对伊朗的军购诉求,中方更倾向技术交流而非直接军售。这种“去军事化”合作模式,既规避西方制裁风险,又为战后重建预留空间——青岛港停泊的052D驱逐舰既是尖端武器的展示,也是安全承诺的象征,但最终指向的,是中国“劝和促谈”的外交主轴。硝烟暂歇的波斯湾上空,博弈已进入新维度。纳西尔扎德返程专机起飞时,伊朗原子能组织宣布重启核计划,特朗普随即警告“绝不容忍”。当美伊在悬崖边缘再度对视,青岛会谈播下的种子,或许正悄然改变中东力量平衡的方程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