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上海123座地铁闸机'常开门'首日直击:有人秒过,有人迟疑

上海123座地铁闸机'常开门'首日直击:有人秒过,有人迟疑 上海地铁 闸机常开门 地铁通行效率 刷卡秒过 无障碍出行 城市交通 客流高峰 地铁创新 第1张

   7月19日早高峰,上海地铁南京东路站的李女士举着咖啡,习惯性地在闸机前刹车——眼前的扇门却敞开着。犹豫两秒后,她试探性刷卡,闸机屏亮起绿色箭头。“直接就能走?差点把咖啡晃洒了。”她笑着侧身挤过通道,身后穿校服的中学生早已扫码闪入站内,全程没停脚步。

   这一天,上海地铁新增91座车站加入“闸机常开门”试点。算上去年4月起试水的32座站点,如今19条线路共123座车站撤下了闸机的“物理门禁”。常态敞开的扇门背后,是运营方对城市通勤效率的又一次突进:理论上,乘客每次过闸能省下1.5秒等待门开闭的时间。在日均千万客流的地铁网里,这个数字可能撬动运能质变。

   技术逻辑看似简单:门常开,刷卡成功亮绿灯即通行。但今年4月在张华浜站试点时,穿灰夹克的中年男人举着手机向左倾身扫码,面前的闸门却纹丝不动。工作人员赶紧上前:“您刷的是隔壁闸机!”原来他左手操作时,感应区误判了方位。类似尴尬在首周高频发生,甚至有老人盯着敞开的闸口嘀咕:“门坏了?得找人工通道吧?”

   新模式的“防御机制”其实暗藏玄机。虹桥火车站值班员掀开闸机外壳透露:门框顶部密布激光雷达,无有效票证闯入时,0.8秒内就能合拢拦截。上周五早高峰,徐家汇站有个背双肩包的小伙企图贴前人溜进站,门“啪”地闭合,他鼻尖距扇门仅三指宽。

   效率与风险始终是双生花。在静安寺站,穿高跟鞋的白领王琳发现新漏洞:“前面大姐刷完卡,闸机绿箭亮着但她在翻包找手机。我能不能蹭过?”事实上,系统判定单次通行仅限一人。当她尾随迈步时,扇门急速关闭撞上她手袋——这场景被监控记录,成为运营方加派引导员的依据。

   更微妙的适配发生在无障碍群体。视障者陈伟拄盲杖探向常开门闸机,脚下盲道却突然右拐——这源自长宁区“多格合一”的治理实验。淞虹路站外曾遍布盲道断点,地铁区域与市政道路权属分割导致衔接真空。今年5月,通过地铁站长兼任网格副长的创新机制,各方用防滑PVC材质重铺52米盲道,让陈伟能沿连贯触感直抵闸机口。

   当闸机撤掉物理屏障,规则信任成为新考题。有乘客在人民广场站反复刷卡三次:“没听见‘嘀’声总不踏实。”亦有家长发现漏洞:带免票儿童通过时,若紧贴孩子身后,系统可能误判为一人。地铁运维组透露,两周内将升级图像识别系统,用AI计数辅助判定。

   ‘常开’背后是城市精密运算的野心。上海地铁用四月客流数据建模:工作日晚高峰,陆家嘴站传统闸机每分钟过客23人,常开门闸机能提升至31人。但若推广至全网络,每年闸机损耗成本预计增加17%,主要因激光雷达频繁启动。这场效率与成本的博弈,正在123座车站的闸机口沙沙作响——那是千万双鞋底擦过感应区的城市节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