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北京专项治理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整改不力将依法处置

北京专项治理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整改不力将依法处置 北京个人信息治理 人脸识别信息治理 数据安全执法 个人信息保护 企业数据合规 网信办专项治理 数据安全整改 违法违规收集信息 第1张

   朝阳区某小区物业最近撤掉了强制刷脸的门禁设备,改为刷卡与刷脸并行的方案。这一变化源于居民多次投诉“不刷脸不让进小区”,而类似的场景正在北京多个行业上演。7月24日,北京市委网信办联合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11个部门,组织全市120余家头部企事业单位召开专项治理培训会,针对公共场所人脸识别信息收集及线下消费场景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启动覆盖11个领域的深度整治。

   此次专项治理锁定的范围极具现实针对性:从住宅小区、售楼处到商超支付终端,从自动售卖机到快递柜,几乎涵盖了公众日常接触的所有线下场景。尤其在住宿旅游、物流商贸、教育培训等民生领域,超范围采集人脸数据、强制授权、默认勾选等违规行为将成为重点清理对象。一位刚参加完培训会议的连锁酒店技术主管透露,内部已紧急排查所有客户系统,发现三处未明示收集目的的摄像头,目前正加装物理遮挡并更新用户协议。

   治理路径采取三级递进机制:企业先行自查整改,行业主管部门跟进监督检查,最后由网信部门抽查核验。这种设计既给企业留出合规缓冲期,也形成监督闭环。有业内人士指出,自查阶段最关键的是企业能否真正暴露问题,而非流于形式。据某商场IT负责人反馈,其自查清单包含37项指标,仅“最小必要原则”一项就要求重新评估所有数据字段的留存必要性。

   对整改不力的处置已有前车之鉴。今年6月,两家科技企业因数据安全保护缺失导致用户信息遭境外窃取,被处以警告和罚款。其中某公司为图方便开放数据库测试端口,另一家则因未设置访问控制,致使包含身份证号的敏感数据裸奔在互联网上。更严厉的处罚出现在电信领域——北京国美电器因违反电话卡实名制规定被重罚20万元,连同其他五家企业被通报,凸显执法刚性。

   在专项培训会上,网信部门详解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的关键条款,特别强调“非必要不建库”“最小存储期限”等原则。某参会企业代表感受到明显变化:“过去技术部门只考虑功能实现,现在法务要提前介入系统设计,连摄像头角度都要评估是否过度采集。”这种转变源于监管持续加压——去年全市累计通报128款违规APP,今年执法已延伸至实体场景。

   网信办相关负责人指出,企业合规需突破三重关隘:技术层面应配置访问白名单、数据加密脱敏;管理层面须建立全流程安全制度,明确责任到人;意识层面则要定期开展数据安全培训,杜绝“方便优先”思维。在朝阳大悦城,消费者已发现部分人脸识别设备贴有“自愿使用”提示,这是治理推进的微小但重要的信号。

   当海淀区某售楼处拆除人脸抓拍系统时,来看房的张先生停下脚步细读新张贴的告知书:“原来他们以前能识别我是第几次来,现在得我同意才行。”这种感知到的尊重,或许正是专项治理期待抵达的终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