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掌握所有核心技术:我国首台星载激光载荷数据处理器完成研制

掌握所有核心技术:我国首台星载激光载荷数据处理器完成研制 星载激光载荷 数据处理器 自主可控 在轨处理 超高速处理器 遥感卫星 核心技术 西安分院 第1张

   漆黑的太空中,一颗遥感卫星的镜头正对准地球表面,激光探测载荷以每秒数吉比特的速度扫描着陆地与海洋。过去,这些海量数据只能原始压缩后传回地面处理,而此刻,一道看不见的技术革命正在卫星内部发生——我国首台星载激光载荷数据处理器首次在轨运行,将超高速激光数据转化为可直接使用的科学信息。这台仅公文包大小的设备,承载着中国航天人五年磨一剑的自主突围。

   近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正式宣布完成该数据处理器的研制并交付整星测试。这台设备创下三项国内纪录:首台专为激光探测打造的超高速星载处理器、处理波束数量最多的设备、具备最高载荷数据率和最深星上处理层级。其核心价值在于彻底打通了激光探测从数据采集到应用产品的“最后一公里”,以往受限于星地传输带宽,卫星激光载荷获取的海量信息常面临“传不下、处理慢”的困境,如今通过星上实时处理,可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直接分发的产品级信息,效率提升数十倍。

   研发团队面对的是零基础的技术领域。星载激光在轨处理涉及多学科交叉,尤其在太空极端环境下实现高精度运算更是世界级难题。项目启动之初,国际同类技术对我国实行严密封锁,关键技术参数无从参考。攻关团队从激光物理特性与星载计算机架构的底层逻辑起步,重构了“算法-软件-硬件”全链条技术体系。一位参与研制的工程师透露,仅高速数据流实时纠错一项,团队就验证了十七种方案,最终开发出抗辐射、耐温差的专用处理芯片。

   更关键的是所有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从数据压缩算法到抗干扰传输协议,从嵌入式操作系统到高可靠硬件平台,每一项技术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标志着我国在星载智能处理领域摆脱了进口器件的“卡脖子”风险,为后续构建全自主卫星星座奠定根基。

   该突破撬动的不仅是技术天花板,更开辟了新的应用场景。海洋监测中,激光雷达对浅海水深的探测数据量极大,传统方式需数小时回传处理,而星上实时处理可将珊瑚礁变化、航道淤积等信息直接推送至海事部门终端;森林碳汇计量中,激光点云数据经在轨解析后,可即时生成林木高度、生物量三维图谱。据估算,新处理器将使卫星数据服务时效性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

   与此同时,国内商业航天企业蓝星光域近期宣布完成四台星载激光通信终端的发射前测试,其设备已实现300小时在轨无故障建链。产业上下游的协同突破,正推动中国星载激光技术进入体系化发展新阶段。

   当最后一台正样产品通过零下60摄氏度至80摄氏度的循环温度试验时,监控屏上稳定的数据曲线让试验室爆发出掌声。这台凝结数百名科研人员心血的设备,即将搭载于新一代遥感卫星飞向太空。它不只是冰冷的机器,更是中国航天向星地智能协同时代迈进的技术宣言——核心在手,方能仰望星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