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九天亮剑存储芯片战场,全流程EDA突围量产困局
- IT大事件
- 2025-08-18
- 261
在长江存储某研发中心,工程师李伟盯着屏幕上跳动的验证数据,眉头终于舒展开来。过去三年,团队每次推进128层NAND闪存量产都会在物理验证环节卡壳,海外EDA工具对新型存储阵列的支持总慢半拍,而昨天刚部署的国产新平台一次性通过了全部测试用例。"阵列规模越大,这套系统的优势越明显,"他指着屏幕上流畅运行的仿真模块,"我们终于不用在关键节点等外国工程师解bug了。"
这个被工程师点赞的平台,正是华大九天最新推出的存储芯片全流程EDA解决方案。8月18日披露的技术突破显示,这套系统已成为国内唯一支撑超大规模Flash/DRAM量产的EDA平台,覆盖从设计到流片的完整链条。在合肥长鑫的试产线上,基于该平台设计的DRAM芯片良率较传统方案提升5.2个百分点,工期压缩近三周。
存储芯片战场向来是半导体行业的必争之地,占全球半导体市场30%的份额,2043亿美元的年规模让它成为技术较量的主战场。但在这个关键领域,国产芯片长期受制于设计工具短板。传统EDA面对新型3DNAND堆叠结构时,处理百万级存储单元的效率会断崖式下跌,某头部厂商曾因验证工具卡顿,导致256层芯片流片延期半年。
华大九天的突围点正在于此。其全定制设计平台重构了阵列处理引擎,将海量存储单元的信号分析速度提升8倍。物理验证模块则采用分布式架构,能同步扫描20亿个晶体管节点,发现间距违例的精度达到0.1纳米级。更关键的是,系统内置的工艺设计套件已适配国内主流产线,设计师在绘制版图时就能实时预测制造良率。
亮眼技术背后是残酷的投入。上半年华大九天将72.8%的营收砸向研发,3.65亿元资金支撑着949人团队的技术攻坚。这种孤注一掷带来财务阵痛——306.8万元净利润同比暴跌92%,但换来的却是355项专利构筑的技术护城河。
眼下突破只是漫长征程的起点。虽然存储和模拟电路工具已实现国产替代,但数字设计领域仍有20%的核心工具空白。某晶圆厂技术总监透露,在14纳米以下先进工艺节点,国产工具的参数优化效率仍落后国际对手约30%。
华大九天正用两条腿追赶:一边在3DIC验证平台融入机器学习算法,让系统自主优化芯片堆叠结构;另一边加速整合产业链,对芯和半导体的收购将补强信号完整性分析能力。正如其工程师在最新技术白皮书中所写:当每个存储单元的设计误差控制在0.5埃以内时,芯片的星辰大海才真正触手可及。
本文由YongYueXiong于2025-08-18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521pj.cn/20258449.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