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黄仁勋雷军35度穿皮衣密会背后,十年盟友的汽车芯片与AI棋局

黄仁勋雷军35度穿皮衣密会背后,十年盟友的汽车芯片与AI棋局 黄仁勋 雷军 英伟达 小米汽车 自动驾驶芯片 AI合作 人车家全生态 Thor芯片 第1张

   北京午后气温飙至35摄氏度,黄仁勋那件标志性的黑色皮衣再次成为焦点。他与雷军并肩站在小米SU7Ultra旁,两人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身后是青砖灰瓦的中式庭院。这张7月中旬流出的合影,在24小时内席卷社交平台——十二年前共同发布小米手机芯片的搭档,如今在智能汽车战场再度联手。

   热浪中的这场会面绝非偶然。黄仁勋今年第三次踏上中国土地,刚结束链博会上的唐装演讲,便匆匆赶赴这场被知情人士称为“客户拜访”的非公开行程。当被问及会晤细节时,这位芯片巨头掌舵人毫不掩饰对小米汽车的赞叹:“Ultra版本是辆非常棒的车,我常常在网上看它。亲眼所见更震撼,真想买一辆带回美国!”可惜美国市场尚无销售渠道,这个愿望暂时落空。

   回溯2013年小米3发布会舞台,黄仁勋操着中文高喊“我是米粉”的场景仍被科技圈津津乐道。彼时他推介的英伟达Tegra芯片,为初出茅庐的小米旗舰机注入澎湃算力。十二年间沧海桑田,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小米则凭借汽车业务实现市值跃升。当雷军将SU7Ultra的车门打开,向老友展示精密的内饰与智驾系统时,黄仁勋看到的不仅是工业设计之美,更是双方从手机到汽车的技术羁绊。

   在7月16日的媒体交流会上,黄仁勋首次公开解读合作深度:“我们在许多方面与小米紧密协同。”当前小米SU7Ultra搭载的双英伟达Orin芯片(单颗算力200TOPS),正为“天神之眼”感知系统提供实时数据处理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即将上市的小米YU7系列已确定全系标配新一代DriveThor平台,其700TOPS的恐怖算力可同时驱动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系统。据产业链消息人士透露,双方工程师团队正在北京亦庄实验室开展多模态AI模型联调,重点攻坚视觉-语言-动作融合算法在复杂路况中的决策效率。

   这场合作对英伟达具有战略意义。受美国芯片出口限制影响,英伟达今年已损失135亿美元订单,中国市场贡献其47%的营收。黄仁勋的密集访华被解读为巩固核心客户的关键行动,尤其当蔚来、小鹏等车企纷纷启动芯片自研项目之际。半导体行业观察者注意到,英伟达新一代Thor芯片因设计复杂度延期量产,恰为竞争对手留下窗口期。而小米目前尚未公布自研车规芯片计划,使其成为英伟达抵御高通、地平线围攻的重要盟友。

   人工智能构成双方合作的第二条主线。黄仁勋向媒体透露:“我和雷军总是在聊AI。”这绝非客套——小米全球最大的智能家居平台覆盖超7亿活跃设备,每日产生海量训练数据。英伟达最新推出的语言大模型代工云服务,已应用于小米智能语音助手的迭代升级。更隐秘的布局发生在机器人领域,黄仁勋曾公开表示:“若小米或比亚迪推出机器人产品,我毫不意外。”这种判断源于小米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专利储备,以及英伟达边缘计算芯片的嵌入式支持。

   雷军提出的“人车家全生态”战略,与黄仁勋构建AI基础设施的愿景正在发生化学反应。当小米生态链企业的智能硬件需要更低延迟的本地化AI处理时,英伟达的GPU+软件栈提供着底层支撑;而英伟达在上海新设的研发中心,则将小米的亿级用户场景作为重要技术试验场。这种共生关系在黄仁勋穿着皮衣竖起拇指的瞬间被定格——政治压力下英伟达官方刻意淡化会晤意义,但商业现实让两条技术河流持续交汇。

   站在中式庭院炽热的阳光下,两位掌舵者深知未来挑战。中国车企自研芯片的浪潮已不可逆转,英伟达需要证明Thor平台能如期兑现“一芯整合智能车全域功能”的承诺;小米则需在2027年出海计划前,借力英伟达全球供应链筑牢技术护城河。此刻紧密相握的双手,既托举着十年“芯”火相传的信任,更承载着智能出行革命的下一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