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鲲龙AG600批产提速,第二架机总装下线

鲲龙AG600批产提速,第二架机总装下线 AG600飞机 水陆两栖飞机 总装下线 航空应急救援 国产大飞机 鲲龙 批产 通飞华南 第1张

   在珠海金湾的装配车间里,一架编号1102的鲲龙AG600飞机缓缓移出总装线,机翼上未干的密封胶在灯光下微微反光。8月初,这架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批产第二架机正式下线,即将进入首飞准备阶段。与三个月前交付的首架批产机相比,新机型的制造精度显著提升——通过引入3D打印技术优化制孔工艺,整机超差率下降35%,连最苛刻的适航审查员都忍不住多看了两眼铆钉的齐整排列。

   产线工人老张对数字化系统的变化感触最深。去年安装首架机线束时,他和团队需要反复核对数百组接口,稍有不慎就导致系统报警。这次1102架机采用升级的线束导通技术,他面前的平板电脑实时显示安装进度,系统集成调试时间压缩近半。总装车间主任在交付仪式上特意提到这个细节:'产线成熟度不是报表数字,是工人眉头舒展的弧度。'目前,第三架机的发动机已安装到位,航电系统布线正同步推进。

   AG600项目今年的节奏快得让人应接不暇。四月刚拿到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五月首架机就完成总装试飞,六月生产许可证落地,如今第二架机下线。这种'三证连发'的进度,在国内大型民机研制史上尚属首次。适航审定组王工程师透露关键突破点:'闪电间接效应试验卡住很多机型,我们春节在实验室模拟雷暴环境,最终数据比欧美标准还严苛2%。'

   作为全球在产的最大水陆两栖飞机,AG600的实战能力早有验证。去年在湖北漳河机场的演示中,它20秒汲水12吨的绝活震撼全场,单次投水覆盖4000平方米火场。更值得关注的是海上救援构型——抗浪能力达2米的设计,让它在复杂海况中能安全起降,机舱最多容纳50名遇险者。南海救援指挥中心李主任指着沙盘解释:'传统直升机航程有限,运输船要跑几小时。这家伙巡航时速480公里,接到警报半小时就能到中沙群岛。'

   随着1103架机进入液压系统安装阶段,通飞华南的产能脉络逐渐清晰。三架批产机采用阶梯式推进策略:首架验证工艺路线,二架优化质量管控,三架将实现节拍化生产。航空工业内部报告显示,2026年前将有4架AG600交付应急管理部,组成首批国产航空救援中队。总装车间墙上的倒计时牌还剩103天,工人们经过时总会瞄一眼——那是第三架机交付节点的剩余时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