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浪浪山小妖怪》主创:站在巨人肩上,国产动画盈利之路这样走通

《浪浪山小妖怪》主创:站在巨人肩上,国产动画盈利之路这样走通 浪浪山小妖怪 票房奇迹 衍生品经济 熊出没 喜羊羊 动画盈利模式 国产动画 IP授权 第1张

   今年暑期档的影院里,一部名为《浪浪山小妖怪》的国产动画成了现象级作品。上映不到两天票房破亿,预测总票房直指20亿大关,而它的制作成本仅控制在6500万元左右。更惊人的是衍生品首日销售额就突破700万元,与30余家品牌跨界合作推出400多款授权商品。面对如此成绩,影片核心创作团队却坦言:“没有《喜羊羊》《熊出没》这些前辈趟出来的路,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盈利模式。”

   时间倒回十几年前,中国动画产业还在艰难摸索盈利之道。当时《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创作团队在电视台免费播出动画近两年,几乎零收入。团队核心成员曾透露:“一集动画成本上万元,电视台每分钟只给10-100元,有些甚至要倒贴钱才能播。”转机出现在2006年,当他们成立授权部门后,大街小巷开始出现喜羊羊形象的玩具、文具、雪糕等衍生品。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商品,让公司首次尝到盈利滋味。2009年,喜羊羊衍生品销售额已达上亿元,其中40%的收入来自形象授权,彻底改变了依赖播映收入的单一模式。

   而《熊出没》则进一步拓宽了动画IP的商业边界。目前其授权商品年销售额突破30亿元,覆盖3000多款产品,合作品牌超300家。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的触角延伸到了医药领域——雾化器、创可贴、口罩,甚至装修建材中的硅藻泥和木纹砖,都能看到“熊出没”角色的身影。这种全产业链开发模式,为动画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商业样本。

   正是站在这些“巨人”肩膀上,《浪浪山小妖怪》主创团队在项目立项之初就同步规划衍生品体系。他们不再将电影上映视为单纯的票房竞赛,而是作为“IP节点事件”来运营。当观众被片中映射职场现实的小猪妖故事触动时,影院出口处的主题店已陈列好毛绒公仔、联名文具等商品。首批10万件玩偶迅速售罄,与瑞幸咖啡、晨光文具等品牌的联名商品更渗透到日常生活场景。这种“内容+商品+场景”的闭环变现,使影片预期生命周期收入有望突破3亿元,投资回报率或超100%。

   回溯中国动画盈利模式的进化轨迹,从早期《喜羊羊》播映收入仅占30%的突围,到《熊出没》年衍生品销售30亿的规模化爆发,再到如今《浪浪山小妖怪》用6000万成本撬动20亿票房的杠杆效应,每一步突破都建立在前人试错基础上。一位参与多部动画制作的业内人士感慨:“现在回头看,那些年《喜羊羊》《熊出没》在衍生品授权领域的坚持,就像在贫瘠土地上开凿水渠。如今渠成水到,整个行业才迎来收获季。”

   如今《浪浪山小妖怪》的财务成功已引发资本市场的重新审视。上影集团将60部经典动画以“资产包”形式注入上市公司,尝试国有文化资产证券化新路径。而影片中那句“我想离开浪浪山”的经典台词,恰似中国动画产业的隐喻——当创作团队终于翻越盈利这座大山时,眼前已是更辽阔的天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