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CUDA强势登陆RISC-V架构,10亿颗MCU铺就生态之路
- IT大事件
- 2025-07-17
- 259
当峰会圆桌嘉宾还在热议RISC-V能否颠覆GPU时,英伟达副总裁弗兰斯·西斯特曼斯走上演讲台,向全场展示了一张芯片架构图——数十个微小的RISC-V核心如卫星般环绕在巨型GPU周围。'八年前我们埋下的种子,如今已出货十亿颗RISC-V微控制器。'他停顿片刻,抛出更震撼的消息,'而下一步,我们要让CUDA在这片土壤生根发芽。'
2017年上海交大实验室里诞生的合作项目,早已超出学术探索的范畴。当年英伟达用RISC-V替代传统MCU嵌入显卡时,工程师们或许没料到这些不起眼的控制核心会滚雪球般累积成十亿量级的商业实践。这些指甲盖大小的芯片掌管着GPU的电源管理、内存调度乃至安全隔离,在英伟达每块高性能计算卡里默默编织成网。
真正引发会场骚动的,是西斯特曼斯身后幻灯片闪现的CUDA标志向RISC-V架构迁移的路线图。移植绝非简单的指令翻译,近千个历经二十年沉淀的加速库如同精密齿轮组,从深度学习推理到量子化学模拟,每个都需要重新咬合RISC-V的齿牙。'PyTorch框架已迈出第一步,但统一虚拟内存管理才是真正的硬骨头。'他指着阿里巴巴C920开发板的测试数据摇头,现有平台在CPU-GPU数据共享时产生的延迟波动,暴露了RISC-V服务器规范尚未弥合的裂缝。
技术团队正在三线作战:编译器团队重写CUDAToolkit的底层指令集适配,硬件工程师攻关RVA23规范要求的虚拟监管模块,而最庞大的软件组要完成900多个加速库的指令集兼容测试。西斯特曼斯特意展示了NVLinkFusion架构的剖面图,那些曾服务于自研CPU的黄金通道,正在为RISC-V预留接口。'当数据能在异构芯片间自由奔流时,控制中心的角色交给x86、Arm还是RISC-V?我们不在乎标签,只追求极致效率。'
现场有工程师注意到演示视频的异常细节——当RVV向量处理器处理光线追踪数据流时,专用卷积核心的利用率始终稳定在98%以上。这正是英伟达押注RISC-V的深层逻辑:通过定制扩展指令集,让1024位宽向量单元像手术刀般精准匹配图形流水线需求。这种硬件级协同在通用架构上反而需要冗余调度。
'别把这场迁移看作技术慈善。'半导体观察人士指出,当英伟达将CUDA生态锻造成跨架构的万能钥匙时,任何想挑战其加速计算王座的竞争者,都不得不先跨过这座兼容性筑起的高墙。而RISC-V阵营获得的,是瞬间接入二十年积累的AI开发生态。西斯特曼斯演讲末尾的结语意味深长:'有些桥必须亲手建造,才能通往新大陆。'
本文由XiahouTaiNa于2025-07-17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521pj.cn/20255834.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