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自主量子计算机落地三处关键领域,中国算力突破挺进无人区

自主量子计算机落地三处关键领域,中国算力突破挺进无人区 本源悟空 量子计算机商业化 自主超导量子芯片 量子算力应用 量子计算任务 中国量子技术 悟空芯 量子计算机部署 第1张

   在合肥超算中心的主机房内,一组印着悟空头像的黑色机柜持续闪烁着蓝光。这些看似普通的设备,正处理着来自全球143个国家的量子计算任务,单日最高处理量突破8000个。这就是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如今它已悄然进入三个关键领域——国家超算中心、重点高校实验室以及特定科研机构,开始承担起真实的科研与产业任务。

   此次部署的三套系统并非简单复制。部署在某国家超算中心的版本重点攻坚流体力学仿真,曾完成全球最大规模量子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将传统需月余的计算压缩至周内完成;进驻高校的版本则搭载教学专用接口,支持量子芯片设计软件实操,已培养出37名具备真机操作能力的硕士生;而第三套系统锁定生物医药领域,在今年5月上线分子对接预测功能后,某创新药企借此将药物毒性分析效率提升40%。

   技术突破的含金量藏在细节里。‘悟空芯’72位量子比特的设计能力已实现95.4%的单比特门保真度,关键参数追平国际主流设备。更关键的是全链条自主化——从测控系统到-196℃的极低温环境维持装置,彻底摆脱了‘被卡脖子’风险。正因如此,这台中国制造的量子计算机上线半年便吸引美国用户发起12.7万次访问,在境外流量榜单上位列第一。

   商业化落地的深度正在拓宽。金融领域已出现典型案例:某券商利用其并行计算优势优化资产组合策略,回测速度提升20倍;而在人工智能前沿,研究者创新采用‘量子加权张量混合参数微调’方法,在心理咨询对话训练中降低15%损失值,数学推理准确率更从68%跃升至82%。这些突破性进展,让量子计算机不再是实验室的‘展示品’。

   走在合肥人工智能研究院的走廊,透过观察窗可见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新一代量子制冷机。‘明年我们将看到百比特级芯片的应用测试,’现场工程师的这句话暗示着更宏大的布局。当全球目光聚焦于8000亿美元的未来市场时,中国量子算力在多场景验证中积累的工程经验,或许正成为改写规则的关键变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