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价格法27年首修直指大数据杀熟,低价倾销末日将至?

价格法27年首修直指大数据杀熟,低价倾销末日将至? 价格法修订 大数据杀熟 低价倾销 算法监管 反内卷 价格歧视 明码标价 成本监审 第1张

   雨夜打开打车软件,目的地相同的路线,老用户显示加价30%,新账号却维持原价;外卖平台会员日,充值年卡的忠实顾客发现同一份套餐竟比新客贵出15元——这些被公众诟病多年的“大数据杀熟”现象,如今终于撞上了法律修订的枪口。

   2025年7月24日,国家发改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这部已运行27年的法律首次大修,直指数字经济时代的价格乱象,将算法操纵、低价倾销等新型不正当价格行为纳入监管靶心。一场重塑市场公平的交易规则变革,正悄然拉开帷幕。

   **法律滞后与市场变局**27年前的1998年,《价格法》诞生时,中国互联网尚未普及,更遑论平台经济和算法定价。如今面对外卖平台强制商家接受低于成本的定价规则、网约车动态加价系统、电商“1元购”挤压实体店等新型价格博弈,旧法条文显得力不从心。某新能源企业负责人私下透露:“光伏组件价格战打到每瓦0.6元仍刹不住车,行业平均成本线是0.7元,但谁都不敢先提价,怕客户被抢走。”这种“囚徒困境”正是低价倾销的典型后果。

   **穿透算法黑箱**修正草案最具突破性的条款,是首次明文禁止“利用数据和算法、技术以及规则等从事不正当价格行为”。这意味着平台通过用户画像实施差异化定价、利用算法联盟操纵市场价格等隐蔽手段,将被纳入法律监管范畴。去年底四部门开展的算法专项治理中,某电商平台因虚构“优惠券擦肩而过”提示掩盖真实发放规则被责令整改,如今此类行为将在价格法中直接定性为违法。

   **低价倾销认定更精准**针对愈演愈烈的“内卷式”竞争,草案为低价倾销划出两条红线:一是售价低于生产成本,二是行为以排挤对手或独占市场为目的。例如某储能企业以0.345元/Wh中标项目,远低于行业0.5元/Wh的平均成本,若查实其意图挤压对手市场份额,即构成违法。但鲜活商品清仓、季节性降价等合理促销仍受保护,避免误伤正常经营。

   **捆绑收费无处遁形**商场强制商户接受统一收银系统并抽取高额佣金、行业协会牵头制定“最低限价”等潜规则,被新增条款精准锁定。草案禁止“对经营场所内经营者收取不合理费用”及“利用行业优势地位强制捆绑销售”,剑指零售、汽车销售等领域痼疾。市场监管部门在调研中发现,某地4S店通过附加“必选装潢包”变相提价的比例高达62%,新法实施后将面临最高5万元罚款。

   **成本监审守护民生**政府定价机制也迎来革新。水电气等公用事业调价前,成本监审成为必经程序,且须通过听证会、社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公开论证。某三线城市在2024年水价调整中,因未公示管网改造成本细节引发争议,新法则要求定价依据“全透明”,从源头减少纠纷。

   **风电行业的启示**法律与行业自律的协同效应已在部分领域显现。2024年10月,金风科技等12家风机企业签署反低价倾销公约后,招标价从谷底1200元/千瓦回升至1400元成本线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加17%。相较之下,光伏行业虽达成0.68元/W自律价,但仍有企业暗中降价抢单,导致全行业利润持续承压。此次修法为行业公约提供法律后盾,拒不履约者可能面临执法介入。

   济柴动力2025年的储能招标书里,技术参数要求密密麻麻列了二十页,价格评分却占六成权重。当招标限价从每瓦时0.6元骤降至0.363元,投标企业只能在亏本接单与退出市场间挣扎。价格法修订草案传递的核心理念是:市场竞争应是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的竞逐,而非资本加持下的“烧钱”混战。随着8月23日征求意见截止,这部护航公平交易的基本法,正在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价格行为标定新的尺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