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深圳充电宝行业抵制恶性竞争,286家企业共筑安全防线

深圳充电宝行业抵制恶性竞争,286家企业共筑安全防线 充电宝行业自律 劣质电芯 恶性竞争 新国标 CCC认证 反不正当竞争法 深圳充电宝 品质战 第1张

   深圳一家电子市场里,标价14.5元的2万毫安充电宝曾吸引不少消费者驻足。塑料外壳薄得透光,电芯来源成谜,商家却信誓旦旦:“能充四五次手机,摔坏了也不心疼。”半年后,同款产品从电商平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民航局一纸通知——禁止旅客携带此类充电宝登机。今年已发生多起充电宝在飞机上起火冒烟事件,安全隐患背后,是行业“内卷”引发的恶性循环。

   7月25日,深圳一场充电宝行业座谈会悄然改变着游戏规则。在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牵头下,华为、品胜、绿联、倍思、安克创新等头部企业,与电芯供应商欣旺达、亿纬锂能等产业链代表齐聚,深圳市监局与工信局全程督导。这场会议直指行业痛点:全国移动电源CCC证书已暂停8756张、撤销609张,现存有效证书仅剩4967张。协会副秘书长刘天鹏在会上坦言:“行业呈‘蚂蚁市场’分布,低价恶意竞争让安全底线不断失守。”

   《移动电源行业自律倡议》在会议现场引发强烈共鸣。五大核心条款剑指行业沉疴:要求企业严格执行CCC认证新规,建立覆盖生产全流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彻底杜绝“认证一套、生产另一套”的造假行为;构建电芯数字化追溯机制,确保缺陷产品不回流市场;加大安全技术研发投入,从微观层面消除电芯制造混入异物的风险;拒绝纯粹以单价作为采购核心指标,抵制劣质电芯;建立消费者沟通机制,开通“专用回收通道”处置风险产品。

   “150亿市场规模正被恶性竞争侵蚀。”刘天鹏现场算了一笔账:深圳286家获证生产企业占全国四成,但行业陷入“低价-低质”死循环。某电商平台曾出现售价低于15元的2万毫安充电宝,为压缩成本,厂商不断下探电芯采购价,原材料供应商被迫削减安全工艺。这种“内卷式”竞争导致今年多起航空安全事件,最终引发监管重拳——市场监管总局将于7月至9月在全国开展充电宝质量安全集中整治。

   转机已在新国标制定中显现。据工信部消息,《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标准正在征求意见,新规将大幅提升电芯本质安全指标和智能化管理要求。刘天鹏预判:“新国标增加关键零部件生产过程管控后,不规范小企业将面临大规模淘汰。”深圳作为产业聚集区,正以协同创新破局:华为研发智能温控芯片预防电池过热,亿纬锂能新建电芯异物检测生产线,品胜启用全流程追溯系统,扫码可查电芯生产批次。

   这场自律行动恰逢法律护航。10月15日将实施的新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首次将“内卷式”竞争纳入规制范围,严禁经营者以低于成本价倾销商品。浙江大学数字经济研究所所长发现,部分平台强制商家参与“3.9元咖啡”“2.9元汉堡”等价格战,新法施行后此类行为将受重罚。法律与行业自律形成双重合力,推动市场从“价格战”转向“品质战”。

   机场安检处,地勤人员手持新印制的充电宝安全提示卡,反复提醒旅客:“请认准CCC标志。”深圳华强北的柜台撤下了杂牌充电宝,商户老陈在样品区挂出协会自律倡议书复印件。“贵20元,但能上飞机”成为新卖点。行业阵痛中,286家企业签署的承诺正在改写规则——当技术创新取代低价厮杀,安全终将成为消费电子不变的底层逻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