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豆瓣重拳整治AI水军,一日清理34万条虚假评论背后暗藏技术暗战

豆瓣重拳整治AI水军,一日清理34万条虚假评论背后暗藏技术暗战 豆瓣水军处理 AI生成内容 养号行为 影视评分公正 短评异常 反作弊算法 社区信任危机 利剑·玫瑰 第1张

   电视剧《利剑·玫瑰》的豆瓣页面最近挂出一条警示:“本剧评论存在异常情况。”引发这一标志的,是一篇题为《良心剧,一定要看》的影评——这部聚焦打拐的现实题材剧,竟被描述为“展现精彩绝伦的武侠世界”“江湖恩怨纠葛”。当网友将这段文字塞进AI检测工具时,结果毫不意外:100%AI生成。而就在昨天下午,豆瓣电影以一份公告掀开了平台与AI水军较量的最新战况:单日处理违规账号2272个,剔除虚假短评348674条、剧评5701篇。这些数字背后,是豆瓣十年来与水军攻防战的又一次技术升级。

   此次大规模清理行动源于普通用户的一次偶然发现。网友“子文东”在标记冷门电影《没有青春的青春》时,注意到最新影评区冒出十几篇语言风格雷同的评论。他顺藤摸瓜,发现热播剧《利剑·玫瑰》评论区同样充斥大量内容错乱的五星好评和一星差评,甚至有评论将不存在的原著称为“扣人心弦的推理小说”。更令人警觉的是,这些账号多注册于2025年7月下旬,除目标影视条目外几乎没有任何社区活动痕迹。这种“新号+AI内容”的组合拳,标志着水军养号手段已从早期人工复制粘贴转向算法自动化生产。

   事实上,水军对豆瓣的侵蚀早有价码可循。2021年曝光的水军报价单显示:“包显示短评”15元/条,6500元即可为作品刷出6.5分开分。粉丝群体内部流传的“养号攻略”更教会用户如何用万金油式点评提升账号权重——因为高权重账号的评分才不会被折叠。而如今AI技术普及让垃圾内容产能呈几何级增长,有网友在调查中发现,部分AI评论已形成“家人们+哭死+真的让人泪目”的固定句式模板,这种低质内容对真实评论生态的污染远超从前。

   面对技术迭代的作弊手段,豆瓣的防御体系也在同步进化。2022年上线的防“水军”控评功能已形成首道防线:当监测到异常刷评行为时,系统将随机展示短评并屏蔽集中点赞操控,同时页面顶部弹出警示标识。其核心机制在于“可信用户”识别算法——通过分析账号注册时间、活跃轨迹、社区关系等多维数据,将养号机器人排除在评分权重体系外。正如豆瓣CEO阿北曾强调的:“正常打分的人实在太多了,反刷分早已经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这解释了为何2272个违规账号的清除并未引发主流条目评分剧烈波动。

   然而这场攻防战远未终结。AI水军的真正威胁在于其低成本量产能力,一个脚本就能让数千账号同时喷洒牛头不对马嘴的“武侠剧评”。当某哲学著作《超自然认识》的页面出现“电磁波捕捉亡者频率”的诡异书评时,平台面临的已不仅是评分公正性问题,更是内容可信度的系统性危机。目前豆瓣采用AI反AI的双线作战:技术团队训练算法抓取文本特征中的机器指纹,人工审核组则处理用户通过【投诉-水军养号】通道提交的可疑内容。这种协同机制虽在《利剑·玫瑰》案例中快速响应,但面对未来更隐蔽的AI生成内容,仍需要持续迭代识别模型。

   这场34万条虚假评论的清理战报,折射出评分平台在后AI时代的新困境。当网友调侃“连水军都失业了,全是机器人刷机器人”时,更深层的拷问浮出水面:在算法与算法的对抗中,普通观众该如何触摸真实的集体评价?或许正如某图书编辑遭遇粉丝养号灌水后的感慨——当评论区沦为数据战场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可信评分,更是关于作品的生命对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