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维基百科英国在线安全法诉讼遇挫,法院裁决暗藏运营保护警告

维基百科英国在线安全法诉讼遇挫,法院裁决暗藏运营保护警告 英国在线安全法 维基百科诉讼 用户身份验证 内容监管 匿名编辑 第1类服务 Ofcom监管 网络自由 第1张

   2025年8月11日,伦敦高等法院作出一项关键裁决,驳回了维基媒体基金会针对英国《在线安全法》分类规则的全案诉讼请求,但同时在判决书中埋下了保护百科全书运营的重要伏笔。这场法律攻防不仅关乎维基百科在英国的生存方式,更触及互联网时代匿名创作与内容监管的核心矛盾。

   维基媒体基金会联合一位代号BLN的匿名编辑提起的诉讼聚焦于《在线安全法》中争议性的‘第1类服务’分类标准。根据该法规定,月活跃用户超过3400万且具备内容推荐系统的平台将被纳入监管最严苛的类别,需履行用户身份验证、内容过滤和透明度报告等义务。维基百科作为每月服务约2600万英国用户的平台,面临被纳入该范畴的风险。基金会律师鲁珀特·佩恩斯在庭审中强调,若被迫执行用户验证,大量匿名编辑将退出,最终导致条目变成‘语无伦次的胡言乱语’。

   法院判决书揭示了一个关键矛盾点:政府官员曾考虑为百科全书类平台创设豁免条款,但最终因担心‘制造监管漏洞’而放弃该方案。内政部网络政策主任塔莉莎·罗兰在证词中承认,政府内部评估认为维基百科‘原则上适合承担第1类义务’,尽管其非营利模式与脸书、X等商业社交平台存在本质差异。

   值得玩味的是,主审法官杰里米·约翰逊在驳回诉讼的同时,向英国通信管理局(Ofcom)发出了明确警示。他在判决书中特别强调,本次裁决绝非给予监管机构‘实施显著阻碍维基百科运营的制度的绿灯’,若未来实施损害性措施,政府必须证明其‘符合比例原则’。这一但书条款为维基百科埋下了后续法律反击的种子。

   案件审理过程中,代号BLN的维基百科高级管理员提交的匿名证词成为转折点。该证词详述了维基编辑群体面临的现实威胁——包括人肉搜索、政治迫害和暴力恐吓,解释了为何全球65万名志愿者中近七成选择匿名贡献知识。法官在判决书中特别采纳了这些证据,认定‘匿名性对维基百科运营具有重要价值’。

   当前监管僵局源于法案的技术定义与现实应用的脱节。争议焦点‘内容推荐系统’在法案中被宽泛定义为‘通过机器学习等技术决定用户生成内容呈现方式的系统’,这使维基百科用于内容审核的‘新页面提要’工具也被纳入监管射程。基金会技术团队在听证会现场演示证明,该工具仅用于志愿者筛查恶意内容,与TikTok等平台驱动病毒传播的算法截然不同。

   行业观察家注意到裁决中的微妙暗示:法官建议Ofcom可‘灵活解释分类规则’或推动议会修改法案。这呼应了电子前沿基金会等组织数月来的警告——‘将百科全书与社交平台等同监管将引发知识生态灾难’。而英国科技大臣彼得·凯尔‘反对法案即支持犯罪者’的激烈言论,更凸显了政策辩论的意识形态分化。

   维基媒体基金会首席法律顾问菲尔·布拉德利-施米格在败诉声明中透露出战略转向:‘下一战场将移师Ofcom的归类决定’。监管机构现已要求维基百科在9月前提交用户数据和功能细节,其初步决定将影响这个全球第7大网站的英国命运。若最终被划入第1类服务,维基百科面临的选择包括:屏蔽75%英国用户以规避监管门槛,或放弃‘任何人均可编辑’的核心理念——这两者都意味着互联网公共知识库的根基动摇。

   判决书落槌之际,维基百科英文版‘在线安全法’词条悄然更新了诉讼结果。这个由12名匿名编辑协作完成的条目,恰成为判决最佳注脚——当法律要求每个贡献者亮明身份时,此类公共知识建构是否还能存续?答案或许将决定互联网最后开放角落的命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