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美国工厂产能困境:7%背后的芯片博弈
- IT大事件
- 2025-07-29
- 1830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近日在公开场合抛出一组数据,引发业内震动——台积电斥资400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打造的大型晶圆厂集群,即使全部建成,也仅能满足美国市场7%的芯片需求。这一表态如同一枚深水炸弹,瞬间击穿了美国半导体本土化战略的乐观表象。
数字背后是冰冷的现实。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的第一阶段(P11A)虽已开始量产4纳米芯片,但月产能仅约1万片晶圆。即便到明年年中第二工厂投产后,两座晶圆厂合计年产能也不过60万片,价值约400亿美元。然而美国芯片市场的胃口远不止于此。从智能手机到数据中心,从汽车电子到国防设备,美国企业每年吞噬着全球近半的芯片产量。7%的供给率无异于杯水车薪。
更令人揪心的是工厂建设过程中的拉扯。据熟悉内情的消息人士透露,当地建筑检查人员多次因施工细节问题叫停项目。“管道位置偏移几英寸”“施工图纸临时变更”,这些看似微小的监管合规问题,让本应争分夺秒的芯片工厂陷入无休止的返工。贝森特对此直言不讳:“在美国,我们让建设变得非常困难。”这种监管文化正成为美国芯片复兴之路上意想不到的绊脚石。
成本问题同样触目惊心。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曾坦承,在美国生产芯片的成本比台湾高出60%。即便有《芯片法案》66亿美元补贴的缓冲,现实依然残酷。最新流出的生产数据显示,亚利桑那州工厂的4纳米芯片因折旧成本高、生产规模小、当地供应链薄弱等因素,价格比台湾同款产品高出15%-20%。讽刺的是,台积电同期在日本熊本建设的工厂,成本仅比台湾高10%,且已顺利量产——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美国制造业生态的深层问题。
不过黑暗中仍有微光。AMD首席执行官苏姿丰近日拿到亚利桑那工厂的样品时表态:“虽然成本增加5%-20%,但这是保障供应链韧性的必要投资。”她的声音代表了部分美国科技企业的态度。苹果更是行动派,已在测试该厂生产的A16仿生芯片,试图将部分高端iPhone的命脉握回北美。这种“安全溢价”理念正在硅谷蔓延。
为扭转局面,台积电正多线突围。在厂区西侧,占地更大的第二期厂房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目标2027年投产。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厂区东北角,一座先进封装厂AP1的蓝图正在铺开。根据设备供应商透露的施工计划,该厂将于明年下半年动工,建成后专攻3D集成技术SoIC,为英伟达Rubin等下一代AI芯片提供“芯片缝合”服务。而封装环节中的WoS后段工序,将交给合作伙伴Amkor在皮奥里亚的工厂完成——这种分工既规避了技术泄露风险,又缓解了人才短缺压力。
技术路线图上,台积电的野心清晰可见。消息人士称,亚利桑那工厂计划2028年导入2纳米制程,2030年前还将落地第三座晶圆厂。甚至内部已在评估1.6纳米工艺的跨洋移植方案。这些布局直指美国最敏感的领域:人工智能和国防应用的尖端芯片供给。
然而7%的阴影始终盘旋。当被问及如何弥补剩余93%的缺口时,一位参与工厂建设的高管摇头苦笑:“这需要整个生态系统的迁徙,而不仅仅是台积电。”他指着窗外尚未硬化的土地说,“这里没有化学溶剂供应商,没有光刻胶工厂,甚至连高纯度石英管都要从亚洲空运。建晶圆厂容易,建产业链难。”这场豪赌的结局将影响深远。若成功,亚利桑那沙漠中的这片厂区将成为美国技术主权的堡垒;若失败,则可能沦为过度监管与产业链断层铸就的昂贵墓碑。而此刻,它正悬在7%的及格线上艰难求生。
本文由DuLin于2025-07-29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521pj.cn/20256745.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