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CoWoP封装引爆芯片界:去基板化变革背后的国产链突围

CoWoP封装引爆芯片界:去基板化变革背后的国产链突围 CoWoP封装 无基板封装 英伟达GB100 国产替代 正交背板 SLP生态系统 2028量产 先进封装技术 第1张

   在英伟达GB100芯片的测试台上,一组工程师正用显微镜检查金属凸点的熔合状态——这是CoWoP(ChiponWaferonPCB)封装技术首次在超级芯片上的功能验证。与传统方案不同,载具中看不到独立的有机基板,取而代之的是布满微电路的HDI级PCB板。距离测试台万里之外,分析师郭明錤更新了预测报告,将“2028年量产”的结论标为鲜红的“乐观情境”,暗示这场封装革命的通关之路远比表面艰难。

   所谓CoWoP,本质是当下主流CoWoS封装技术的变体。其核心突破在于直接砍掉底层基板,让搭载芯片的硅中介层与高精度PCB面对面键合。这种“去基板化”设计可使模组减薄30%,成本直降50%,但对PCB平整度要求严苛至微米级。知情人士透露,英伟达GB100的八月测试主要验证热膨胀系数匹配性,若PCB翘曲超过5μm,十万次通断电后焊点就可能断裂。

   产业链最激烈的博弈藏在材料领域。为满足CoWoP需求,PCB厂商被迫研发CTE(热膨胀系数)小于5ppm的顶级基材,而传统服务器板CTE普遍在15ppm以上。日本松下去年就交付了实验性M9材料,但每平方米报价高达6000美元。国内台光电子则用M9+石英布的组合方案突围,通过掺入陶瓷填料将CTE压到4.8ppm,成本控制在外资方案的60%。这种近乎偏执的参数竞赛,实则是为抢占2028年RubinUltra芯片的船票。

   郭明錤的保守预测戳中技术转移的暗礁。硅中介层与PCB的接合需依赖微凸块技术,当前英伟达要求焊球间距≤40μm,而多数PCB厂量产水平仍在55μm徘徊。更棘手的是维修性——传统CoWoS封装中基板可单独更换,但CoWoP一旦键合就成整体,某个HBM芯片故障会导致整板报废。台积电内部评估显示,若采用现有方案,GR150超级芯片的良率将骤降30个百分点。

   国产供应链却嗅到超车机会。当欣兴电子等台系厂商因良率问题被英伟达排除在GB300供应链外时,沪电股份在昆山砸下40亿元改建HDI产线,其六阶HDI板已实现35μm线宽,足以承接CoWoP的精细走线需求。更激进的胜宏科技甚至将MSAP工艺良率提升至82%,拿下GB300中ComputerTray七成份额。这些看似分散的技术跃进,正构成替代海外基板生态的拼图。

   正交背板技术的突进更暴露海外厂商的软肋。为满足NVL576机柜的112Gbps传输要求,传统覆铜板需升级HVLP5铜箔。日本电工的解决方案是压薄铜层至2μm,但加工良率不足30%;而光华科技另辟蹊径开发PTFE介质层,在10微米厚度下实现信号损耗降低40%,尽管加工时需在无尘室控制0.5℃温漂。这种非常规路径,恰是国产链突破技术封锁的缩影。

   看着嘉义科学园区的台积电CoWoS工厂奠基仪式,某封装设备供应商坦言:“台积电嘴上押注CoPoS,私下却要求我们开发兼容CoWoP的贴装头。”这种战略摇摆暗示着技术路线的未定之局。而大陆PCB厂里,工人们正在无尘车间调试激光钻孔机——这些价值千万的设备参数里,藏着郭明錤预测之外的可能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