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折叠屏战略转向:18.8英寸混合设备延期背后的技术博弈
- IT大事件
- 2025-08-04
- 711
8月初,供应链传出消息:苹果酝酿已久的18.8英寸折叠屏设备面临量产延期,原定2026年底的生产计划可能推迟至2027年。这款被内部称为“MacBook与iPad混合体”的创新产品,因技术瓶颈与战略考量被迫放缓脚步,折射出苹果对折叠屏赛道的谨慎态度。
据产业链人士透露,该设备采用18.8英寸柔性OLED面板,折叠后接近13英寸笔记本尺寸。这一规格历经多次调整——早期20英寸方案因机械结构复杂被弃用,最终选定的18.8英寸虽已进入富士康新产品导入阶段,却在屏幕耐久性测试中暴露出折痕控制、铰链寿命等关键问题。工程师发现,在10万次折叠测试后,屏幕折痕可见度仍超出设计标准,而金属铰链的磨损也影响开合流畅度。
更核心的争议在于产品定位。研发团队对操作系统选择陷入两难:若搭载macOS,需彻底重构触控交互逻辑;若采用iPadOS,又难以满足桌面级生产力需求。有趣的是,近期测试版iOS26和macOSTahoe中出现的“自适应界面框架”,透露出苹果的折中方案——系统能根据设备展开角度自动切换交互模式,例如折叠至30度时激活虚拟键盘,全展开时触发桌面级多任务界面。这种软硬件协同的创新,恰是延期的主因之一。
成本压力同样不容忽视。18.8英寸折叠屏良率仅60%,导致单块面板成本高达800美元,叠加钛合金铰链等定制部件,整机物料成本已逼近3500美元。参考苹果过往定价策略,最终售价或将对标VisionPro的3499美元定位,这迫使产品团队重新评估市场接受度。
值得注意的是,同期开发的7.8英寸折叠iPhone仍按计划推进。小尺寸屏幕的工程难度较低,加上智能手机用户对折叠形态已有认知,使其风险可控。二者进度的反差印证了苹果的策略:在革命性产品上宁可“慢三步”,也不愿重蹈蝶式键盘故障的覆辙。
当安卓阵营在折叠屏市场厮杀五年后,苹果的姗姗来迟暗藏深意。供应链数据显示,其专利库中63%的折叠屏技术集中于材料科学,包括抗皱纳米涂层和自修复高分子铰链。这种从底层技术着眼的策略,或将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折痕与耐用性痛点,但代价是更长的研发周期。
此次延期还牵动苹果产品线布局。原本计划2026年更新的iPadPro系列,可能因此增加M4Ultra芯片版本填补高端市场空缺;而MacBookPro产品线也将延续现款设计至2027年。在消费电子创新疲软的当下,这款18.8英寸折叠设备承载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苹果重构“移动-桌面”体验的野心——只是世界还需多等一年。
本文由ZouNing于2025-08-04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521pj.cn/20257309.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