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协新规落地,航空销售捆绑乱象面临重拳整顿
- IT大事件
- 2025-08-14
- 1601
在白云机场的值机柜台前,旅客李先生盯着手机屏幕眉头紧锁。几分钟前,他通过某在线平台购买的机票显示“特价580元”,结算时却莫名其妙多出200元的保险和接送机券——那些需要取消勾选的小字在页面角落几乎难以辨认。“每次买票都像开盲盒”,他无奈地关掉页面,重新排队等候人工服务。这种困扰中国航空旅客多年的消费困境,终于迎来制度性解决方案。
2025年8月14日,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在支线航空发展大会上正式发布《航空客运自律公约》,矛头直指长期饱受诟病的机票销售乱象。这份由国内主要航空公司共同制定的行业规范,首次将监管触角延伸至航空销售网络平台全链条,明确要求严禁违规捆绑销售、价外加价等行为,违者将面临公开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新规发布当天,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悄然修改了默认勾选增值服务的界面设计。
新规的核心在于重构市场秩序。公约要求所有航空销售网络平台及代理人必须严格执行航空公司公布的运价水平和退改签规则,不得擅自加价或变相收取额外费用。那些隐藏在结算页面角落的“增值服务包”、默认勾选的航空意外险、酒店优惠券等附加项目,都将纳入重点监管范围。更关键的是,新规首次建立销售代理备案公示制度,未经备案的“黑代理”将被彻底清除出市场,从源头切断违规销售渠道。
“这不仅是价格透明化的问题,更是行业生态的重塑。”某大型航司市场部负责人透露,新规出台前,部分平台通过捆绑销售获得的附加收益甚至超过机票代理佣金本身。有旅客曾投诉,同一航班相邻座位的价差高达300元,而代理无法提供合理的价格形成说明。这类灰色操作既损害消费者权益,又扰乱航司价格体系,最终导致市场陷入恶性循环。
新规实施面临的价格博弈却已显露端倪。近期上线的航旅纵横“民航官方直销平台”作为行业自律的先行者,尽管实现“0捆绑、0套路”的纯净购票体验,却因价格普遍高出第三方平台10%-20%遭遇市场冷遇。有消费者反映,9月份香港至大阪的同航班机票,直销平台价格比OTA贵300元左右。这种尴尬处境折射出行业转型的深层矛盾——当76%旅客将价格列为购票首要因素,仅有12%关注退改透明度时,透明服务能否抗衡价格优势仍是未知数。
中国航协对此早有预判。公约特别强调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措施,明令禁止低于成本价倾销、虚假宣传等恶意竞争行为。在首都机场从事票务代理十余年的张经理坦言:“过去为争抢流量,部分平台确实存在补贴冲量的非理性行为。新规实施后,所有渠道必须按航司定价销售,这既保障消费者权益,也维护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链的重构。根据公约规划,短期将重点遏制市场乱象,中长期则通过规则创新驱动行业转型升级,构建“高品质服务—高信任体验—高能级产业”的良性循环。这与民航局年初提出的“2025年底前提升航司机票直销比例至40%以上”目标形成政策共振。当销售渠道的灰色利益被剥离,航空公司才能将资源真正投向服务升级与产品创新。
不过转型阵痛在所难免。在济南从事商旅服务的赵女士算了一笔账:新规实施后,平台每张机票的代理收益预计下降30%-40%。“单纯售票已难以维持运营,未来必须转向提供高附加值服务。”这种转变恰恰契合公约倡导的方向——引导企业通过差异化经营摆脱价格战泥潭,例如开发商务出行管家、家庭出游定制等细分产品。
民航专家指出,新规能否成功关键看三点:监管能否覆盖所有隐蔽的捆绑变种;航司直销渠道能否提供与第三方平台相当的价格竞争力;消费者是否愿意为透明服务支付合理溢价。在深圳宝安机场,刚体验过直销平台的王女士道出消费者心声:“如果价格差在50元内,我肯定选无捆绑的平台。但超过100元,还是会选择手动取消勾选的第三方。”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航空票务市场将形成新格局:追求便捷的商旅客户流向透明直销渠道,价格敏感型用户继续在第三方平台“淘特价”,而注重增值服务的旅客则选择专业代理机构。这种分层运营恰是健康市场的标志。当旅客在白云机场顺利刷开登机闸口时,背后是整个航空销售生态的静默重构——那张印着CNY价格标识的登机牌,终将成为行业转型的见证者。
本文由YuHuiJun于2025-08-14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521pj.cn/20258130.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