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寒武纪紧急辟谣背后:3550亿芯片龙头的'订单狂欢'与残酷现实

寒武纪紧急辟谣背后:3550亿芯片龙头的'订单狂欢'与残酷现实 寒武纪 AI芯片 载板订单 国产算力 芯片龙头 业绩造好 股价涨停 芯片国产化 第1张

   8月12日下午两点,上海某证券交易大厅的电子屏突然被一片红色淹没。寒武纪的股价代码在连续三小时高位震荡后,猛然冲破20%的涨停线,最终定格在848.88元的历史高位。拥挤的人群中传出压抑不住的惊叹——这家国产AI芯片龙头的市值单日暴涨近600亿,总规模突破3550亿元,跃居A股半导体板块第二位。

   然而就在收盘后四小时,寒武纪的官方声明如同一盆冷水泼向沸腾的市场。公司通过上证e互动平台紧急澄清:所有关于'在某厂商预定大量载板订单''2026年收入预测''新产品送样进展'的网络传言,均为误导市场的不实信息。公告措辞严厉,甚至明确表示'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这场戏剧性反转的核心,是一组在投资圈疯传的'关键数据':据称寒武纪向载板供应商景硕科技预订了50万颗芯片订单,单月出货达2万颗,产品单价介于8万至10万元。按此推算,2026年营收将达300亿至400亿元,几乎是当前市场预期的四倍。更有多家自媒体言之凿凿地宣称,字节跳动等大客户已大幅追加订单,中芯国际的28nm产能更是紧急翻倍以满足需求。

   市场狂热并非全无根基。就在三个月前,寒武纪刚刚交出一份惊艳的一季报:营收11.11亿元,同比激增4230%;净利润3.55亿元,实现历史性扭亏。更让投资者心跳加速的是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存货规模环比激增55%至27.55亿元,预付账款逼近10亿关口。这些数字被解读为订单爆发的铁证,甚至引发'国产英伟达'的狂热呼声。

   产业链的动态似乎也在佐证传言。中芯国际28nm制程产能确实在近期扩充,而某知名券商分析师在闭门会议中透露:'国内智算中心建设提速,2025年推理算力需求将是去年的三倍。'更关键的政策风向在于,有关部门被曝正酝酿国产算力芯片'强制配额'机制,要求政企领域逐步减少英伟达H20芯片的采购比例。

   但寒武纪的辟谣公告撕开了狂欢表象的裂缝。某私募基金经理在连夜召开的投研会上指出:'50万颗载板订单意味着什么?要知道英伟达去年全球数据中心GPU出货量不过百万级。'而来自封装测试环节的业内人士更透露:'以景硕现有产能,接单50万颗需要产线全开九个月,但目前未见相关设备采购。'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技术路线。虽然寒武纪N+2工艺良率提升的消息广受传播,但根据半导体行业规律,新制程从试产到稳定量产通常需要18个月。而公司主力产品思元370芯片仍采用成熟制程,下一代产品尚未通过客户验证测试。这意味着即便订单属实,产能瓶颈仍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资本市场的分裂态度已然显现。在寒武纪创历史新高的同一天,其重要合作伙伴中芯国际股价仅微涨1.2%。某国际投行的交易记录显示,机构投资者在涨停板悄悄减持超过15亿元。'股价透支了未来三年的增长',一位要求匿名的分析师在晨会纪要中写道,'当国产替代的激情褪去,最终还是要用实打实的出货量说话'。

   迷雾中的真正曙光或许来自技术前线。在近期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搭载寒武纪芯片的服务器首次出现在某互联网巨头的展台。尽管工程师拒绝透露合作细节,但现场演示的大模型推理效率已达到行业主流水平。与此同时,DeepSeek等国内大模型厂商的算力军备竞赛仍在升级,这对所有国产芯片玩家都是持续利好。

   截至昨日收盘,超过150亿主力资金涌入AI算力板块。寒武纪的辟谣声明未能阻止投资者热情,但为这场狂欢投下了一道现实阴影。在光刻机的微光与资本市场的镁光灯之间,这家芯片新贵正站在前所未有的风口浪尖——它既承载着国产算力突围的厚望,也面临着技术爬坡与商业落地的双重考验。当幻象与真实短兵相接,或许只有半年报里那些冰冷的数字,才能为这场罗生门写下最终判决。

发表评论